天津中欧班列大突破:运力、效率双提升!
津门铁龙,贯通亚欧十国疆域;渤海晨光,辉映万里物流经纬。从天津港启程的中欧班列跨越山河国界,以天津速度锻造的钢铁动脉,正构筑亚欧大陆桥新枢纽,于21世纪丝路绘制津沽开放蓝图。
天津新港北集装箱中心站:
年运力突破80万标箱
当渤海湾的晨光洒向天津新港北集装箱中心站,印有“中欧班列”标识的集装箱正被巨型龙门塔吊精准装载。这座被称作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的物流枢纽,自2016年首趟班列驶向白俄罗斯明斯克,九年间已编织出贯通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等10余国的钢铁动脉。据天津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业务指导孙宏哲介绍,该中心站已实现每周6列常态化开行。
2024年,天津新港北集装箱中心站内中欧班列全年开行57列、6270标箱,中亚班列全年开行225列、24316标箱。今年以来,已有113列中欧(亚)班列从这里满载出发,将“中国制造”输送到世界各地。
枢纽引擎的升级让钢铁驼队持续奔腾。据天津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经营开发部副主任杨俊勇介绍,该站新增两条贯通式装卸线,让中心站年运力从40万标箱跃升至80万标箱。“未来,这里将成为京津冀乃至东北、西北的物流心脏,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强动能”,郭俊勇站在新启用的第二线束旁说道。
天津铁路物流中心:货单折射产业升级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铁路物流中心营销部经理牟从凯翻开订单簿发现:变化最大的还是货物结构。据他介绍,2016年的货单上多是食品、日用品、纺织原料,如今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等则能占据半壁江山。“像咱天津生产的长城汽车、海尔电器,还有自行车,都是中欧班列上的畅销商品。”牟从凯说。
伴随着键盘的敲击声,业务主管孙姐正紧盯电脑屏幕,95306铁路货运平台实时更新着物流信息的跟踪坐标。“它就像一个‘智慧大脑’,能提供提报需求、电子签认、线上追踪等‘一站式’服务,将传统纸质单据转化为数据流。”孙姐告诉记者,基于“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的创新模式,中欧班列实现铁路、港口、海关、船公司与货代企业的无缝衔接,通过动态优化集装箱堆码与装车路线,班列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近期,我们又相继开行了至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的线路。每新增一个国家坐标,都是中国拥抱世界的刻度!”牟从凯说。
南仓编组站:
35分钟完成班列“体检”
一列满载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入站内,运转四车间车站值班员张雪继紧盯着控制台屏幕:“X8401次列车接车股道3道,技检时间35分钟!”对讲机里,他洪亮的声音穿透夜幕。
这里是天津地区唯一的铁路运输货检站,每天都有中欧班列在此集结整备,驶向二连浩特等口岸。值班员和货检员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对班列的精准“体检”。货检车间技检员夏清亮早已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守在一旁,50个集装箱的检查倒计时开始。
“每个箱子必须过三关,要重点检查集装箱的加固装置,它是否卡牢关系着全程运输安全,还有箱门铅封是否完整、箱体有无渗漏,都是我们检查的要点。”夏清亮沿着道砟疾行,35分钟的技检时限里,他需要完成超200个检查项点。
为提升班列通关效率,南仓站创新“视频预检+人工复验”模式。高清摄像头组成的“天眼”系统可自动扫描集装箱顶部异物,替代原有的人工预检环节,使技检作业时长有效压缩。“就像给班列装上了‘CT机’。”张雪继介绍,通过动态优化3小时阶段计划,班列平均接续时间较3年前缩短了约20%。
天津口岸:
最短3小时创造铁水联运新速度
“近年来,天津港中欧班列持续稳步增长,2024年天津口岸发运中欧、中亚班列突破600列、6万标箱,特别是经二连浩特的中蒙通道,已成为蒙古国最重要的出海通道,每周固定班列像‘公交’一样常态化发运。”天津港集团物流公司副总经理李巍介绍,天津港集团联合海关等部门创新“抵港直装+船边直提”作业模式,铁水联运过境货物从天津港转运至铁路堆场的时间最短压缩至3小时,有效提升了天津中欧班列发运效率。
“目前,我们已开通了至二连浩特、阿拉山口及霍尔果斯的中欧(亚)班列,服务范围辐射蒙古、俄罗斯及中亚五国。”李巍介绍道,2024年,天津港中蒙俄跨境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入选交通运输部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树立了沿海港口中欧(亚)班列发展标杆。
随着国家《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天津港正加快构建内陆物流网络,持续完善“网络+枢纽+班列”布局,在京津冀及三北地区建设百余个内陆物流节点、17个内陆无水港,开通37条铁水联运班列,让更多企业享受“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
今年秋天,中国将在天津主办上合组织峰会。“我们期待借峰会契机,与上合组织伙伴加强贸易相通,加快货物流通,推动国际间航陆运物流枢纽合作,拓展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新空间,努力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天津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斌表示。